“我这手机怎么又卡了?”——相信很多人都说过这话,或者听朋友吐槽过,明明花大钱买了最新款,参数表里的数字一个比一个好看,可使用没几年下来配资门户论坛官方网站,就会转圈、掉帧、后台被关闭。
今天我们就一起把“手机性能与流畅度”这件事好好聊透
回忆一下,当你刚拿到一部新手机,啥软件都还没安装时直接开机使用,那极致丝滑的手感是不是很棒?
这时你跑个分、测个帧率,基本就是这部手机的“巅峰时刻”,不过事实是——自打你装上第一个应用起,它的状态就开始慢慢下滑,速度也一点点变缓。
你可曾思索过,媒体评测里的数据为何总是那般好看?
实际上诸多厂商在送测机器前往往会“精心优化”:
不安装任何第三方软件、开启性能模式、插着电进行跑分,甚至若仍不足够便将其置于冰箱中跑分,莫以为是在胡言乱语,还真有人这么做。
所以,所谓「更强的处理器、更大的内存、更快的闪存」,它们真正的作用是:
当你用了很长时间、装了大量app之后,还能尽可能维持接近新机时期的流畅体验。
而如果你的硬件基础太差,手机就会自己「想办法」:杀后台、降亮度、限制性能,甚至直接卡死——「理解万岁吧」,它真的尽力了。
一、硬件:不只是处理器,而是一个「性能团队」
我们通常所说的「手机性能」,大多数人第一反应就是处理器。这没错!处理器确实是核心,但它不是唯一。
真正影响体验的,是一个由处理器、内存、闪存、散热组成的「性能团队」。
1.处理器:峰值性能强≠持续体验好
处理器就像团队中的“主心骨”,大家最在意的是它的型号和主频,可不少人都忽略了一件关键的事,持续的性能输出比峰值性能更为关键。
举个例子便能明白:去年有一款旗舰芯片,其峰值性能极为出色,然而发热情况严重到可煎鸡蛋,结果是玩游戏前五分钟帧率稳如泰山,可五分钟后却“崩盘式”掉帧而有些中端芯片,虽说峰值性能没那么高,但持久且稳定,实际玩游戏的体验反而更佳。
这就不难理解,为啥有些手机刚买的时候打游戏那叫一个爽,用几个月就开始卡?很可能就是因为发热让处理器降了频率,性能没法一直好好发挥。
具体到CPU架构这一块,当下的处理器大多采用“大小核搭配”的模式:
有一个超牛的大核处理瞬时高负荷的事(比如应用启动这类的)
有三个大核处理中等负荷的情况(像视频播放这类的)
还有四个小核负责后台的事(比如接收消息这类的),这样的设计本想在性能和功耗中间找平衡,不过要是调度策略不佳,反倒会出现资源浪费的情况。
GPU方面亦是如此,很多人只盯着GPU的峰值性能看,完全没关注它持续输出的能力。
举例来说
有一款手机的GPU,打开游戏就能将频率跑满,不过三分钟后,因发热开始降频,帧率从60帧降至45帧;还有一款手机的GPU,虽说峰值性能略低一点,但能稳定输出55帧,实际玩游戏的体验反而更佳。
2.内存:容量要大,规格也要高
手机的“临时工作台”当属内存(RAM),它决定着你能同时畅快运行好多个app,当下好多手机都标称有12GB、16GB这样的大内存,不过很多人都不清楚,内存规格可比容量来得更要紧。
LPDDR5X与LPDDR4X的区别,如同高速公路和普通马路的区别
我有这样一位朋友曾吃过亏:他购买了一款“8GB+4GB扩展内存”的手机结果打开三个应用就开始清理后台了,这就是典型的“虚假热闹”——用低速闪存冒充内存,实际使用起来很糟糕。
内存的规格与数据吞吐量直接相关,LPDDR5X的内存带宽可达8533Mbps,而LPDDR4X仅为4266Mbps,差距不止一倍
这意味着在加载大型游戏时,LPDDR5X内存能够更快地将游戏数据从闪存向内存搬运,启动速度能快30%。
另外内存频率也是相当关键的,高频内存能够更快地完成数据交换,在应用切换、网页加载这类场景里,那优势可明显,这也就是为啥同样容量的内存,不同规格的实际使用感受能差挺多。
3.闪存:最容易被忽略的性能瓶颈
闪存ROM是手机的「永久仓库」,决定着所有数据的读写速度。现在主流的UFS4.0比UFS3.1快了一倍,比UFS2.1快了四倍还不止。
UFS4.0的连续读取速度可达4200MB每秒,写入速度也能有2800MB每秒,这意味着安装一个1GB的大型游戏大约只需3到4秒,打开存有100张高清照片的相册也仅需2到3秒,而UFS2.1的读取速度才约800MB每秒,同样的操作可能需要15秒以上。
更关键的是,闪存的速度会随着用的时间一长就往下掉,要是你手机的存储空间快满,读写速度说不定就会降个30%上下,
这就是为啥老行家们都跟你说手机存储可别买太小,而且起码得留个20%的剩余空间。
另外闪存的随机读写性能那也是挺关键的,平常用的时候,大多是搞小文件的读写(就像应用启动、文件浏览这类情况)
这时候随机读写性能可比连续读写重要多,优质的闪存得在这俩方面都表现棒棒的。
4.散热:性能释放的「隐形守护者」
再厉害的处理器,要是少了个好的散热,那就会因为发热降频变得没什么劲头
好的散热系统就如同给发动机装上高效散热器似的,能让处理器一直保持高性能运转输出。
当下主流的散热方式包含石墨片、VC均热板、导热凝胶之类
VC均热板的散热效率比石墨片高出3到5倍
它凭借液体蒸发吸热、冷凝放热的原理来快速传导热量,有些游戏手机还采用了全包裹式的VC均热板,其散热面积能够达到5000mm²以上。
判断手机散热好不好有个超简单的法子哈
连续玩游戏30分钟之后,去摸摸手机发热的地方,要是烫得都快拿不住,那就说明散热不咋地;
要是仅仅是温乎的,那这手机的散热设计应该挺不错的。
散热可不只是影响游戏体验,它对手机寿命也有影响,长时间处于高温状态会让电池老化得更快,还会让处理器的性能变弱,这就是为啥游戏手机一般比普通手机更看重散热设计。
二、流畅度:硬件是基础,系统优化才是「灵魂」
如果说硬件决定了流畅度的上限,那系统优化就决定了你能体验到多少这个上限。这也是为什么同样硬件配置,不同品牌手机用起来天差地别的原因。
1.动画调校:视觉欺骗的艺术
为什么iPhone用起来感觉特别流畅?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动画调校得好。
好的动画能用「视觉欺骗」让用户感觉更流畅。
iOS进行动画设计时采用“非线性曲线”
举例来说,打开APP时,动画速度先快后渐缓;关闭APP时则先慢后变快,这样的设计更符合人眼视觉习惯,使人有超“跟手”之感而部分安卓系统的动画采用线性曲线,速度极为均匀,反而会让人觉得“生硬”。
另外iOS在搞动画的时候会加上像“模糊渐变”“阴影过渡”这类小细节。
就算帧率稍微有那么点小波动,用户也不大能察觉到;可有些安卓系统的动画太简单,要是一掉帧,那卡顿的感觉就特别明显。
2.高刷适配:120Hz≠全程120Hz
很多用户吐槽「明明买了120Hz高刷屏,感觉和60Hz没区别」。
问题出在高刷适配的一致性上。如果系统应用是120Hz,第三方APP是60Hz,切换时就会有明显的割裂感。
这就好比开车时一会儿跑高速一会儿走泥路,那种颠簸感会让你特别难受。
好的系统应该做到全局高刷,至少也要有智能切换机制,保证视觉体验的统一性。
有些厂家,会针对不同场景智能调整刷新率,打个比方哈,读文本的时候用10Hz,看视频的时候用60Hz,玩游戏的时候用120Hz
这样的设计不光能省电还能保证流畅度,不过这对调度算法要求还挺高的。
3.资源调度:智能管家的学问
资源调度就像个智能管家,决定把系统资源分配给谁。
好的调度策略能做到:
前台APP优先保证流畅
常用APP保留在后台
不常用的APP适时清理
我把两款都配备12GB内存的手机给对比了一番,其中有一台刷抖音的时候,微信老是得重新加载;
另一台能让好几十个APP在后台随时就能用得上,这就是调度策略不太一样。
调度策略需将温度、电量这类因素纳入考量,部分手机电量低于20%时会自动降低性能,进而出现卡顿状况;
另有部分手机在高温环境中会频繁降频,影响使用体验,良好的调度策略应能在那些极端情况下仍保障基本的流畅度。
4.后台管理:杀后台的艺术
后台管理可是个技术活,要是太激进,切换APP的时候就老是得反复重新加载;
要是太保守,前台的APP就会出现卡顿的情形。
运行后台管理得按照用户的习惯来智能调整,比如说像常用的微信、QQ这类社交软件得优先给留着;
不常用的工具类软件,可以适当地清理清理,有些系统还会依照用户的使用习惯去预估哪些APP该留在后台。
另外后台管理这一块,得好好琢磨电量消耗这件事,有些APP在后台老是频繁唤醒系统,结果就增加了耗电量,好的系统应能识别并限制这类情况,在保证流畅的同时把控耗电量。
为啥同一款手机,有的说卡,有的说不卡?
这有个挺有趣的现象,同样一款手机,网上的评价能分成两派,其实原因挺简单的:
1.使用场景不同
有的人主要用微信、刷短视频,有的人要玩大型网游、搞视频剪辑,不同的应用场景对性能的需求完全不一样。
有些用户可能根本察觉不到性能上的区别,他们最多同时开3到5个APP,对游戏画质要求也不高,这种情况下,中档机和顶级机的使用体验差别真不大。
深度用户就不一样了,他们经常同时开着好几个APP,玩大型游戏,或者做视频剪辑,这时候处理器多核性能、内存容量、闪存速度的差别就比较明显。
2.软件组合不同
你装的应用可能和我完全不一样,有的应用优化不好,就可能让整个手机变卡,但这只是个别情况,不是手机有问题。
部分APP会一直在后台,老是唤醒系统,导致耗电和卡顿;有些APP比较“规矩”只有有需求的时候才运行,不同的APP组合会对系统资源造成不同的压力。
3.敏感度不同
年轻人对动画画面卡顿、反应慢特别敏感,年长的使用者可能根本察觉不到这类细节,这不是谁对谁错,就是每个人关注的点不一样。
有的用户喜欢摆弄手机,装很多插件和修改版APP,这也会影响系统稳定,普通用户就正常用,碰到问题的概率就小很多。
4.期望值不同
花3000块买手机的人和花6000块买手机的人,对手机流畅度的期望肯定不一样,价格越高,期望就越高,对手机缺陷的容忍度也就越低。
这也是为什么一些性价比机型虽然有一些小问题,但用户评价还挺好的,因为他们对期望把握得还行,
四、真实场景测试:不看广告看疗效
说了这么多理论,那到底怎么判断一部手机是不是真的流畅?我总结出一个“四步测试法”:
1.多任务切换测试
同时打开微信、抖音、淘宝、地图、游戏等5到6个常用APP,然后迅速切换,如果切换的时候不用重新加载,那就说明内存管理和调度策略还行。
能计时:从打开第一个APP到最后一个APP,看看总共要花多长时间,好的手机应该在30秒内完成所有APP的启动和切换。
2.持续性能测试
连续玩30分钟大型游戏,用性能检测工具之类的记录帧率曲线,要是帧率曲线像过山车一样忽高忽低,说明散热或者调度有问题。
看看第10分钟、第20分钟、第30分钟的时候帧率咋样,好的手机应该能保持比较稳定的帧率输出。
3.极端条件测试
在电量低于20%和高温环境下用手机,看看会不会明显变卡,好的系统优化得保证在各种情况下都能有稳定的使用体验。
可以用吹风机给手机后盖加热来模拟高温环境,看看性能怎么变化,有些手机一发热就会降频,可有些手机能保持不错的性能。
4.长期使用测试
新手机流畅不代表一直流畅,建议观察1到2个月的情况,看看用久了会不会变卡,
可以定期用测试软件跑分,记录性能变化,要是分数降得很明显,那可能系统优化有问题。
五、选购建议:怎么找适合自己的“良心机」
最后给大家一些实用建议,帮大家避开坑,
1.不要盲目追求最高配置
如果你不玩大型游戏,中端处理器可能比旗舰处理器更合适——发热低、续航好日常用完全够,
具体来说
轻度用户:骁龙7系天玑8000系列就够用
中度用户:骁龙8系天玑9000系列更稳妥
重度用户:最新旗舰处理器是必须的
2.注意内存和闪存规格
宁可选8GB的LPDDR5加上128GB的UFS3,1也不选12GB的LPDDR4X加上256GB的UFS2,1规格比容量更重要。
具体选择,
内存方面,LPDDR5X属于超高速低功耗双倍数据率,性能优于LPDDR5,而LPDDR5又比LPDDR4X更强
闪存:UFS4.0比UFS3.1好,UFS3.1又比UFS2.1好。
3.关注长期口碑
新款手机发布时的评测只能当作参考,得看用了很长时间后的反馈,某一款手机可能一开始挺流畅,用了半年后就变得卡顿了,这说明系统优化不太好。
留意一些长期用的评测,或者老用户的真实反馈,这些信息比首发评测更有参考价值,
4.实际体验最重要
参数就算好看,也不如自己去店里试试,打开几个APP,拍几张照片,玩会儿游戏——自己的感受才是最真实的。
建议体验,
多任务切换是否流畅
动画效果是否顺滑
机身发热是否明显
续航表现如何
5.及时清理存储空间
留着20%以上的空闲存储空间,能让闪存保持最好性能,定时清理没用的文件,对保持流畅很有好处。
可以开启自动清理功能,或者每个月自己手动清理一次,要特别注意清理微信缓存和下载文件夹。
结尾:找到适合自己的,才是最好的
说到最后,我想到个挺有意思的现象:有的人用着两三年前的旧手机,一点不觉得卡;
有的人年年换最新款,却老抱怨卡顿,这说明啥?说明流畅度不光是硬件的事,还是使用习惯和期望值把控的事。
如果你现在四五十岁,平时就看看新闻、划划视频,啥手机都能用,但要是你是重度手游玩家,或者经常得剪视频,那确实得有更好的硬件。
另外也要理性看待参数,参数很重要,但不是全部,就像做饭,好的食材重要,可厨艺也关键,好的硬件得靠好的系统优化才能发挥真正作用。
最后跟大家说个提醒:别让参数限制住,也别让营销的套话骗了,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,希望这篇五千多字的长文能帮你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手机,不再卡顿,用着流畅。
你用过最流畅的手机是哪一个?欢迎在评论区说说你的感受~
声明:本文内容90%以上基于自己原创,少量素材借助AI辅助,但是所有内容都经过自己严格审核和复核。图片素材全部都是来源真实素材或者AI原创。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,无低俗等不良引导配资门户论坛官方网站,望读者知悉。
瀚信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